avatar

摸摸渣渣

verify-phone已認證手機已加入 3y 5m
0 位粉絲0 位追蹤中
貼文
回應

共計 2 則貼文

avatar
2024年03月20日

人生第一次生小孩,這是我當初懷孕前跟老公討論財務計劃的方法

其實當初還沒有拿定主意要不要生小孩,但我一直不太喜歡在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就做決定。 所以就認真的和老公約了一次討論時間,把現實面——「財務分配」好好拿出來討論,希望在「不犧牲生活品質」的情況下,了解兩方在養兒育女上,財務支出的比例意願跟可能性。 但沒生過小孩怎麼知道要花多少,所以那時候我利用的 chatGPT,讓我們對費用支出有個蓋念,再去對齊期待後討論支出比例。 懷孕生子分兩階段:懷孕支出、養小孩支出(先估1-3歲之間) 兩段的總費用預估我們都有討論,以下單舉懷孕支出做分享 步驟如下: 1. 事前先約定會議時間(當在工作膩?),約一個下午兩人坐下來好好聊聊 2. 打開 chatGPT,輸入指令取得想參考的數據資料 下指令還是會遇到有落差的地方,來會校正幾次後,這張是我們覺得相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,針對這裡的總額開始算數學 3. 預估總費用,討論每月存款額度和比例 早就耳聞各種窮養富養價差之大,包含我身邊的親朋好友就有這兩邊的代表。 我們自詡不在其中任何一派,比較偏中間屬性,再跟網路上查到的價格比較後,抓出我們理想的預計總花費。 窮養:總額約 20W 富養:總額約 60W 我們抓:總額約 30W(涵蓋大部分基礎花費,但又增加一些餘韻) 接著把 30W 打散到懷孕的 9 個月當中,等於 30W / 9 mon = 每月要存 3.33 萬 最重要的 1 part 到了,男方女方各存多少!!!🤔 我們日常花費走 AA 制,加上考量各自意願跟自我角色期許後(?) 目前我們先走 男6 : 女4 所以約定好,一旦得知懷孕開始,男方每月存 2W / 女方每月存 1.3W(去零頭)到育兒基金小查罐裡,持續存 9 個月。 子戶頭小查罐統一由男方管理,過程中有任何跟小孩或懷孕有關的都從這個戶頭支付,每項支出都是兩人同意後,由老公統一支付,減少女方懷孕時煩惱的項目同時也有參與感。 ------- 必須說當初有討論這些現實面,且兩人都有共識,讓我對這種人生大變動更有安全感。 討論後我們就把結論記錄下來,如果需要時不慌張能直接採用 💪 好奇問大家都怎麼做「兩人共同基金的大規劃」的呢? 通常支付比會是以下哪種?留言分享做法借我參考 XDDD 你們通常是......? A. 男7 : 女3 B. 男6 : 女4 C. 男5 : 女5 D. 男4 : 女6 E. 男全出 F. 女全出
回應 3
分享

共計 9 則回應

avatar
2024年04月11日

食物中毒保險理賠嗎?小心這幾點、否則保再多也沒有用!

近期寶林茶室中毒案,導致2人死亡、4人重傷,現在外食族比例高達7成,讓全台灣民眾又一次陷入食安恐慌中。在保險意識抬頭的今天,許多人會聯想到「萬一食物中毒時,保險能賠嗎?」,Ken依照最常規劃的險種,一一分析給大家聽。 ▌實支實付 發生食物中毒,一般會住院觀察,這時候符合實支實付理賠三大原則「有沒有住院、是不是意外、有沒有手術」第一項,所以住院時,病房費、手術、雜費,都能使用實支實付理賠。 食物中毒一般不會進行手術,花費反而較多在病房費,因此要特別注意: ⚠️若升等病房,要注意保險每日病房限額。 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ntuh.gov.tw/surg/Fpage.action?fid=5221&muid=467在緊急情況,可能會為了盡速入院,住進單人病床,造成額外費用,上表列出台大健保病房費差額價格,與實支實付常見每日病房限額。 舉例: 以頭等一病房,自費沒超過理賠限額,因此可全額理賠 但住進特乙一,3,600元/日費用超過了限額,因此還需自費1,600元/日 ▌重大傷病 萬一病情加劇導致重症,除了實支實付手術雜費可以支付醫材費外,未來需要長期腎透析(洗腎),就能啟動重大傷病理賠。 由於是長期治療,疾病已影響到工作收入,建議重大傷病額度至少能彌補2~3年以上的工作薪水,這段期間也能安心養病。 ▌意外險 一般上吐下瀉不一定是食物中毒,以食品藥物管理署中毒定義是,「兩人或兩人以上攝取相同食品而發生相似症狀…下略(如下圖)」,寶林茶室案就符合以上定義。 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fda.gov.tw/TC/sitecontent.aspx?sid=2572因此一般的意外壽險、住院險、實支實付可以理賠,而且是可以與一般醫療險疊加理賠。 舉例:醫療住院險1,000元/日 + 意外住院險1,000元/日 = 共理賠2,000元/日 ▌公共意外責任險 一般有店面的餐廳(非攤販),會加保公共意外責任險,裏頭就有食品中毒的附加條款,是可以理賠「內用客人」,但萬一食物外帶回家吃,就沒辦法進行理賠。 但,最近另一起日本小林製藥「紅麴」傷腎案,看似也是食品,也屬於食物中毒,公共意外責任險卻是不能理賠,而是歸類在「產品責任保險」。 通常有規劃以上兩險種的店家,會把投保證明掛在牆上,或是印在包裝上,讓一般消費者清楚辨識。 無法預料的損害,才會被稱之風險,保險又是風險發生後,就沒辦法規劃的商品,因此在身強體壯時,把保險規劃完善,不只能降低風險發生時造成的經濟衝擊,也是讓家人更安心的一種選擇。 最近的食物中毒案和食安風暴,會讓你降低外食頻率嗎?或是還想聽更多貼近生活的保險案例,歡迎在底下留言喔!
回應 8
分享
avatar
蜜蜂爹user-title話題王者
2024年04月12日

幫小孩存教育基金其實很簡單,持續複利就對了!

大家好,我是蜜蜂爹🐝 不知道各位如何運用從小到大的紅包?因為小時候的我沒有理財觀念,像是紅包這類大筆的資金,會先拿個1~2張起來買玩具外,剩餘的都是交由父母控管。爹的父母在理財的思維上非常保守,「錢」不外乎就是存銀行或郵局,還記得他們總說「錢,我們幫你好好存起來,以後上大學再給你提款卡」,因此,從小到大過年的紅包錢就是存在年息不到1%的活期存款內。 長大後,有了理財觀念後,就會知道,若還是把錢放在只有1%不到的活期存款內,因為通膨的關係,錢只會越來越小,實質上也算是一種風險。 而自己當上爸爸後,在幫小蜜蜂規劃理財上,爹可是非常積極的規劃呢!在小蜜蜂不到2個月時,我就直接去幫他開了證券戶!而出生的紅包也全數ALL IN 進去,今天爹就來分享我怎麼幫小蜜蜂規劃未來的教育基金吧! 先來分享一下小蜜蜂的持股績效: 剛滿一歲的小蜜蜂,報酬率已達21%,資產已突破20萬大關!先前有一度出現一堆「少年股神」,我看小蜜蜂應該是另類的「兒童股神」吧! 以下分享我幫小蜜蜂投資的方式: ❶本金來源 全部都是小蜜蜂從出生到過年拿到的紅包,我全部都ALL IN股市內,之後每月的育兒津貼,有考慮再從中撥3000元加碼進去。 ❷投資ETF 我幫小蜜蜂存股,主要投資於ETF,為什麼呢?因為ETF可以讓我省去研究標的的時間,一次擁有一藍子股票,達到一定程度的分散風險作用,不用太耗費心力在選股上,畢竟幫小孩存股就是要輕鬆、無腦的讓它長期複利下去。 ❸選擇市值型ETF 大家都知道,目前「高股息ETF」非常的夯,而我自己也有配一些高股息ETF,也看到很多家長除了自己熱愛高股息ETF外,亦會幫小孩買高股息ETF。而我自己是全部幫小蜜蜂買市值型ETF,搭配一些些產業型ETF。爲什麼這樣做呢?可以思考一下,小朋友真的需要配息嗎?其實不需要,因為他們不需要現金流,反而更需要的是持續的複利。另外,回測的結果顯示,市值型ETF的長期報酬會打贏高股息ETF,也因此我基本上就是幫小蜜蜂買市值型ETF,像是:元大台灣50(0050)、富邦台50(006208)都是常見的市值型ETF。 ❹單筆投入還是分批進場? 很多朋友都問我,若像紅包這種大筆金額,是否需要定期定額分批投入?而我的答案是「不建議」。因為若分太細、太多批,不見得是理想的投資方式唷!假設現在有10萬元要投入,若以定期額每月5000的方式去投入,或許看起來很分散風險,但你仔細計算一下,5000元要分20個月才能把這10萬元投光。而你這樣不就損失了這20個月中間的配息和獲利效果嗎?因此我自己認為像是紅包這種錢,可以在2~3週內就解決掉! 愛因斯坦說過: 「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,而是複利+時間」,我們來算算小蜜蜂的紅包錢拿去滾,18歲可以有多少資產吧! 如果以現在本金16萬, 年化報酬率算8%,每年定額投入5萬….  到18歲時, 就可以累積到251萬元的資產!! 等於是直接cover了學費外, 甚至還能出國遊學! 這就是複利+時間的威力所在! 也是非常簡單、無腦幫小孩投資的方式 分享給各位朋友參考~ 歡迎跟我分享如果是你/妳, 會怎麼幫小孩規劃教育基金呢? 可以在下方留言一起討論討論唷
回應 9
分享
avatar
2024年03月29日

幫小孩買儲蓄險累積一桶金,滿期拿回居然要向國稅局補稅?

是否有聽過業務員曾說:「現在開始幫小孩子買儲蓄險,未來成年後要出國留學,或是創業,有一桶金可以用。」 「而且每年繳保費,都低於贈與稅,很方便也不會忘記。」,基於尊重專業,就幫小孩規劃了儲蓄險,結果上網一查,居然有可能要補稅,到底是哪個環節出錯了? 我們用案例來說明,讓大家更好理解: 王媽媽想幫剛升高一的兒子(16歲),小明,規劃6年期,每年100萬台幣的儲蓄險,由王媽媽戶頭直接扣除保費。並假設小明解約時,可以拿630萬。 結果需要補稅38.6萬,為什麼? 【整理上述例子保單關係人】 要保人:王媽媽 被保人:小明 生存受益人:小明 繳款人:王媽媽 有發現嗎?這裡存在幾個大問題! 1️⃣要保人與生存受益人非同一人,視同贈與 一個大原則,「保險屬於要保人的資產」。 以案例關係人寫法,保單屬於王媽媽的資產。 當要保人與生存受益人不同人,保單產生的收益(如:年金),會屬於要保人「贈與」受益人。 另外,保單滿期進行解約,解約金也會退到「要保人指定帳戶」,這時候王媽媽還指定退到小明帳戶上,就變成,「王媽媽將630萬,當年度贈與給小明,因此要繳38.6萬贈與稅。」 備註:(630萬-244萬)*10%=38.6萬 那看起來把要保人改成小明,就沒問題了?我們接著看。 2️⃣要保人變更視同贈與 假如發現得早,保價金還沒超過贈與免稅額度244萬,可以直接更改要保人為小明。 但萬一保價金已經超過了免稅額度,更改要保人,就視同贈與,一樣要繳38.6萬。 這時就乾脆別變更,解約金乖乖回到王媽媽的帳戶,分批贈與給小明,比較聰明。 3️⃣要保人與繳款人非同一人,視同贈與 大家都知道,要保人、被保人與受益人,都屬於保單利害關係人,是可以作為繳款人,這是依照保險法115條規定,利害關係人,均得代要保人交付保險費。 問題就出於「代要保人」,還記得嗎?保險屬於要保人的財產,繳款人只是代替要保人繳費,這也視同「贈與行為」! 案例中,王媽媽每年100萬的保費遠低於免稅額度244萬,單筆看確實免稅;但假設有其他贈與行為,贈與金額會相互累加,就有可能超過免稅額度。 最後,真的被國稅局稽查到有贈與事實,會先通知納稅義務人,在10日內主動申報,就不會被認定有逃漏稅;相反的,假設是王媽媽知情不報,還有可能還多添一筆38.6萬罰鍰。 老話一句,資產傳承重點,「盡早佈局」、「使用多種金融工具」以及「合理繳稅」,就可以將傳承時的變數降到最低,避免預期之外的開銷喔。 我是保險理工男Ken,我們下篇文見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來源:保險法115條 https://law.moj.gov.tw/LawClass/LawSingle.aspx?pcode=G0390002&flno=115資料來源:未依規定期限申報贈與稅,會受到什麼處罰? https://www.etax.nat.gov.tw/etwmain/tax-info/understanding/tax-q-and-a/national/gift-tax/penalty/GPYQB9b
回應 5
分享
avatar
moneyfreevenususer-title話題王者
2023年10月24日
記帳的用意到底是什麼🤔️ Hello!我是斜槓女神👑 這次受袋鼠邀請分享記帳的重要性 偷偷說文末抽現金禮券,大家不要錯過🤫 多數理財書籍都會從「記帳」談起,但記帳真的好~難~堅~持 以下想跟你分享幫助我提高記帳動機的3個好處 讓我們一起不再半途而廢🔥 ➀ 了解金錢的流向 知道我們是如何花錢?該怎麼花比較適合?是幫助我們減少不必要支出的第一步!例如:每月收入3萬元,扣除必要支出1萬7(包括房租、水電、手機費…)剩下1萬3為非必要支出及每月儲蓄的存款,透過先從的記帳中,大概算出平均花費,假設每月非必要支出是7千,那7千元就是我們可以存下來的,這7千元還可再規劃投資,拿去做定期定額,或是買股票。 ➁ 控制花費及調整支出 很多人都說自己有記帳,也有分析自己的花費都到哪去了,但好像還是不知道要刪減哪個、從哪裡開始調整,也因此就算調整了,也無法持續。 那到底該怎麼做呢?前幾天偶然在閱讀李柏鋒老師的《養錢練習》時,老師有提到,其實真的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刪除的時候,你可以從跟同齡人比較開始,比如說別人花30%的開支在吃飯,你卻花到60%?為什麼這部分花的比別人多呢?先從比較後去分析自己可以減少的開支,也是一種方式! ➂ 幫助檢視消費的必要性 我們可以通過記帳,進一步反省這些花費的必要性。例如:每天花錢搭公車、轉捷運,購買月票是否會更划算?或是以機車代步所花費的油錢,是否能為我們省下更多車資?控制花費能夠讓你的生活更俐落,獲得很大幫助。 想要提高每月的儲蓄率,除了存下固定的金額以外,對於理財小白而已最好的進步方式,其實是記帳🌟看完這篇文章你是不是也想透過記帳開啟你的理財之旅了呢?別急,在開始之前,也別忘了想想理財的初衷,才能走得更遠喔! 現在分享你「理財的原因」,來參加本次抽獎吧! |抽獎活動 貼文留言「你理財的原因」是什麼❓ 將會抽出3位幸運兒獲得全聯禮券500元 |活動截止日 袋鼠金融於2023/11/08抽出3位幸運兒✨ 並在留言區公佈中獎名單💰 趕快去留言吧~~~🔥 想看關於更多增加儲蓄率、理財的貼文,都可以在IG搜尋「斜槓女神」或者 「moneyfree_venus」找到我 歡迎大家來追蹤我的IG、跟著我一起邁向財富自由吧!
回應 98
分享
Roo AIRoo AI Star

智能幫手

Roo AIRoo AI Star

智能提示:最新情報來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