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周刊 - 4 天前查看原文熱門: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主計總處昨(17)日發布2024年12月暨全年受僱員工薪資統計,國內金融保險業以平均月薪10萬7348元稱冠,擠下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的10萬2150元,雖金飯碗薪資超車科技新貴令人艷羨,但英國金融巨擘滙豐集團卻無預警傳出大裁員,首波鎖定亞洲地區員工,外媒更推估,至少影響4成的高階主管。
用模擬交易實測 500萬 All in 台積電看到別人分享無腦買台積電心得,就用模擬交易試了一下!一次 All in 500萬,最終收益+20% 超快爽賺... 可能買點特別好,現實不敢這樣😆 要再多用模擬交易研究一下
7/4 焦點股筆記:市場強勢反彈,元大台灣50反1避險需求凸今日台北股市表現強勁,指數收盤上漲350.1點至23522.53點,成交量達新台幣5350.77億元。在這波漲勢中,元大台灣50反1(00632R)以372,381張的成交量位居榜首,顯示出部分投資者對市場後續走勢的謹慎態度,進行避險或對沖操作以管理風險。 此外,群創(3481)、元大台灣價值高息(00940)、開發金(2883)和鴻海(2317)等個股也表現出色,成交量位列前茅。群創受全球面板需求回升推動,業績提升吸引大量資金流入;元大台灣價值高息憑藉其高股息策略,成為追求穩定收益投資者的首選;開發金在金融股中表現亮眼,其風險管理能力獲得市場認可;而鴻海則依靠新技術及全球供應鏈布局,進一步增強了市場信心。投資者在此強勁反彈中,應持續關注市場動態,靈活調整投資策略,以應對可能的波動。
台灣最有錢的公司,第一名不是台積電?!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,在講台灣最有錢的公司排名,台積電竟然只排到第八名! https://www.tatlerasia.com/power-purpose/wealth/top-10-taiwan-corporate-rankig-zh-hant台灣最有錢的公司以「富邦集團」稱霸,連續三年穩坐資產總額第一名寶座!資產總額達到12兆4904億元,成為台灣「最會賺」大型集團公司!比英國女王還有錢700倍,真是太驚人了!2023 台灣集團資產總額排序 Top 10 依序為富邦、霖園、中信、台灣金控、潤泰、鴻海科技、新光、台積電、合庫金控與第一金控。 總體來看,這 Top 10 的排名大多被金融集團包圍,科技巨頭開始崛起,害我這小散戶在想:會不會抱住金融和科技這兩隻大腿,就是穩賺不賠的秘密!各位覺得呢?
凱基法說會出來了! 聽說今年賺不少,股東們應該都笑開懷了吧?明年配息有望上看4-6%嗎? 不過,聽到要考量子公司上繳盈餘,感覺配息還是有點變數。話說回來,凱基這幾年表現真的不錯耶,股價也漲了不少,看來這檔股票還是有點料的。
每年保單繳一堆錢!但我的保險真的會理賠嗎?近期男大生乾冰泡腳截肢詐保案件,引起廣大民眾討論。 總結新聞描述,不外乎是「投保與理賠時間太近」、「事故理由不合理」,導致最終兩名男大生因詐保而被拘提。 但到底,我們能否有個依據判斷,即將進行的醫療手術到底能不能賠呢? 很簡單,其實壽險公會有公佈[醫療理賠案件審核要點], 資料來源: https://law.lia-roc.org.tw/Law/Content?lsid=FL040403法規看似複雜,大原則就五點: 「時間」、「地點」、「原因」、「是否必要性治療」、「保險條款」,以上都合理,保險公司不會過多刁難。 接下來讓我一一解釋,讓大家理解。 (一) 時間 這裡的時間是指「投保時間」以及「事發時間」 保險公司防止有心人士帶病投保,在投保醫療保險後,必須過30至90天的等待時間(依險種不同有差),才可啟動理賠;而意外險實支實付則沒有等待期規定,承保後就能開始理賠。 乾冰截肢詐保案,就屬於意外事故,也確實有成功理賠23萬元,直接證明該案拒賠跟「時間」沒有直接關係。 (二) 地點 民眾去診所進行鼻中膈彎曲手術治療,結果沒辦法理賠,原因保單「只允許在醫院治療」,此類案件通常發生在民國90年前後投保的保險。 由於當時診所並非都設有病房,而長庚、台大、馬偕這類設有病房的機構,才屬於「醫院」。 目前針對醫院定義(見下圖),已經將診所、醫院接納入,萬一發現自身保單條款跟圖中描述不一樣,建議可以找業務確認,以免日後造成理賠糾紛。 資料來源: https://law.lia-roc.org.tw/Law/Content?lsid=FL040403(三) 原因 依照[醫療理賠案件審核要點],保險公司會啟動調查有幾個原因,「慢性病短期出險」、「費用不合理」「鉅額理賠」 乾冰跑腳男大生一案,理賠金高達4000多萬,保險公司啟動調查,男大生聲稱:「環島旅遊,騎經過陽明山、金山、淡水後,小腿凍傷導致截肢」,但當時氣溫為6~17度,不符合凍傷標準,「事發原因不合理」,導致申請被駁回。 要避免上述狀況,投保時「誠實告知體況」是非常重要,保險公司知道體況後仍核保,在理賠時就不用擔心原因出瑕疵。 (四) 必要性治療 能否理賠最簡單的大原則,問醫生「手術項目有沒有健保給付」。 原因是,在實支實付中「非健保給付自費醫療項目」,白話文就是原本健保有給付一般治療的療程,但假如要更先進或高效的醫療,需要患者自費。 有看出端倪嗎?「原本健保有給付」是重點 像是臉部動刀,假如是口腔癌造成面部切除,口腔重建手術是可以健保給付,當然也可申請保險理賠。 但像整鼻、打玻尿酸…等侵入性醫美,雖然有動刀,但沒有健保給付,就無法申請保險理賠。 另外健保也明訂不給付義齒、義眼、輪椅、拐杖、眼鏡…等輔具,實支實付也不會理賠。 (五) 保險條款 最常引發爭議的險種,「實支實付」的手術理賠(例如:牙周病根管治療),大原則是,投保前確認該保單是否有健保條款 227 與 3343 的相關限制。 但一般民眾沒這麼專業,怎麼辦?很簡單,在手術前,都會有「手術同意書」,詢問保險業務這個手術項目能不能賠,或是將已投保的商品條款電子檔,也可以用手術名稱去快速搜尋。 以上五個,初步判別手術能不能理賠的方法,分享給大家。希望這篇文有助於大家更了解保險,也非常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詢問保險、理財規劃問題,我是保險理工男Ken,我們下篇文見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