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Ttoday新聞雲 - 14:53查看原文「投資人保護法」國會三讀 董監事涉不法行為可跨公司解任立法院會今(1)日三讀修正通過「國際金融業務條例」部分條文,已屆期的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(OIU)租稅優惠將延長10年至,期間得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、營業稅、印花稅及免予扣繳所得稅措施。另外為保障投資人權益,「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」部分條文同樣三讀修正通過,未來公司董事或監察人涉有證券詐欺、侵占、背信等不法行為,得跨公司解任。
元大證券零股手續費最低1元,券商費用戰開打,該跳槽嗎?聽說元大證券跟進國泰,盤中零股交易手續費最低只要1元,富邦、群益也跟進了! 原本還在觀望,想說大券商應該不會理小券商,沒想到龍頭都出手了,看來其他家之後也會跟進吧? 不過元大只有盤中零股交易是1元,盤後還是要20元,感覺有點小氣... 國泰是盤中盤後都1元,手續費也比較低,2.8折真的佛心,難怪一堆人跳槽。 現在券商手續費越殺越低,長期下來對獲利應該有差吧? 大家覺得為了這點手續費跳槽值得嗎?還是其實沒差多少?
期貨與選擇權入門:小白也能輕鬆上手簡單來說,選擇權就是一張「未來買賣的門票」。你付出一筆權利金,就能在未來特定時間內,選擇是否以約定的價格買入或賣出某項資產。 為什麼要玩選擇權? 放大獲利: 小資金也能撬動大市場。 彈性操作: 可以看多、看空,也能用來對沖風險。 選擇權的種類 買權(Call): 預期價格上漲時買,漲了就賺。 賣權(Put): 預期價格下跌時買,跌了就賺。 如何獲利? 買權獲利: 價格漲過履約價,你就賺價差。 賣權獲利: 價格跌破履約價,你就賺價差。 要注意什麼? 時間價值: 選擇權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貶值。 無窮大風險: 賣出選擇權風險最大,可能賠光本金。 交易策略 買入認購/認沽: 最基本的策略,看多買認購,看空買認沽。 賣出認購/認沽: 適合進階玩家,風險較高。 價差交易: 同時買賣不同履約價的選擇權,降低風險。
除息套利?算盤打得精?所得稅退稅的真相大公開!最近是不是很多人都在討論,利用所得稅退稅來做除息套利啊?聽起來很吸引人,好像只要在除息日買進賣出,就能輕鬆賺到一筆錢? 且慢!事情沒這麼簡單! 讓我們來仔細拆解一下這個「套利」的說法: 所得稅退稅8.5%上限8萬: 沒錯,這部分是確定的。只要你領了股利,政府就會幫你扣住8.5%的稅,但最多扣8萬。 所得往上加: 這點也很重要!當你領了股利,你的所得就會增加。如果你的所得剛好卡在某個稅率級距的邊緣,那這筆額外的所得可能會把你推到更高的稅率級距,反而要繳更多的稅。 政府再送你3.5%? 這個說法有點太樂觀了。所得稅率是按累進方式計算的,並不是說你只要所得沒超過12%,政府就會額外送你3.5%。 二代健保: 沒錯,二代健保會根據你的所得來計算保費,所以所得增加,健保費也會跟著增加。 所以,真的能靠除息套利嗎? 答案是:不一定! 要看你的整體所得: 如果你的所得本來就很高,那這一點點的股利對你的稅率影響不大。 要看股票的波動: 股市是充滿變數的,就算你當天買進賣出,也可能因為股價波動而賠錢。 要考慮交易成本: 每次交易都要支付手續費,長期下來也是一筆開銷。 所以說利用所得稅退稅來做除息套利,聽起來很美好,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沒那麼簡單。這個方法可能適用於少數情況,但對於大部分的投資人來說,並不是一個穩賺不賠的策略。
證券APP下單系統異常無法賣出,該怎麼辦?前陣子興櫃買了6785一張,成本208,後來想說準備賣掉賺個價差。結果那時候掛單219後,一直卡在傳送中,根本掛不出去。 當下馬上打給營業員,他也只說系統有問題,叫我等等。結果一等再等,本來可以賺一筆午餐便當加雞腿... 後來查了一下,有人說興櫃本來就不是這樣交易的,要直接對著買單價格掛單。但我之前都是看委買的價格直接掛出去沒出事過,這次卻卡住,真的很嘔! 想請問各位有經驗的大大,遇到這種系統異常導致無法賣出的狀況,到底該怎麼辦?真的只能自認倒楣嗎?還是有什麼管道可以申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