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時報 - 1 天前查看原文

TOYOTA破天荒合作輝達 大陸4車廠也入列

TOYOTA與輝達合作的消息一出,瞬間讓TOYOTA股價跳漲將近4%,尾盤漲勢收斂,但終場仍收紅上漲1.36%。輝達持續擴大在車用業務的影響力,在此狀況下,預估2026年輝達汽車軟硬體的收入將從今年的40億美元成長至2026財經年度的50億美元。
立即投票
我只有一個字送給大家,多!
我大概只有一句話,空!
我還能說什麼,歐印!
探索更多相關標籤貼文:

快來搶先討論吧!

avatar
正在關注此新聞嗎?

還沒有人引用這個新聞!

快來聊聊你的看法

TOYOTA破天荒合作輝達 大陸4車廠也入列工商時報 - 1 天前
no-cite-placeholder
立即引用發文

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

avatar
喬王user-title話題王者
2024年04月29日

美元變貴了,還要買美股嗎? 開戶該怎麼選?

「這陣子美元一直升,還適合買美股嗎?」 最近美元兌台幣匯率,升到近8年的新高點,漲了非常得多。 那麼… 該放棄投資美股嗎? 老實說,換美金當下,我的內心也是有些糾結! 不過當我靜下心仔細想想,才發現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多餘的。 為什麼?原因很簡單,我們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... ▌美金到底變貴多少? 匯率總是上上下下,我們無法永遠買在最低點。 若從長期來看,美元匯率大部分都是在27~33區間震盪,因此建議可以先用「美元匯率30」當平均線,平均線以下為相對低點。  假設以近期美元匯率32.65為例,究竟比30高出多少呢?答案是:高出8.8%左右。 換句話說,我的換匯成本貴了8.8%,萬一未來匯率跌回到平均線,就會平白無故損失8.8%,但如果投資美股能創造出8.8%以上報酬率,就能彌補我的損失。 ▌美股投資報酬率 vs 換匯成本 那麼,換匯成本貴了8.8%,還值得投資美股嗎? 此時,不妨思考一下:如果長期投資美股,未來賺超過8.8%以上的機率有多高? 根據過往經驗,近5年 (2019/4/26~2024/4/25) S&P 500(追蹤美國證交所上市500 家大公司的重要指數)年化報酬率超過11%,就算保守預估,年化報酬率至少也有7~10%。 那麼…萬一換匯成本貴了8.8%,你認為3年後、5年後、10年後美股的報酬率低於8.8%的可能性有多高呢(記得要用複利來看)? ▌比匯率更重要的是股市成長性 因此,儘管美元目前表現強勁,但從長期來看,整體投資市場仍有機會持續成長並獲利,若因為美元高漲而使資金未能參與投資市場的成長,將是非常可惜的事情。 就算當下美元買在高點,如果股市未來是持續成長,反而當時有可能會是股市的相對低點,長期資產成長幅度就有機會大於匯率的損失。 如果為了等美金貶值,再來換美金,或許要等好久以後,屆時股市可能早就漲了一大波,此時卻完全錯過股市漲幅的紅利。 如果你仍很在意換匯成本,不妨先投資在台灣市值型ETF(例如:0050),讓資金持續參與市場,但是只投資在台股的缺點就是風險都集中台股和台幣,無法有效分散國家風險囉!  ▌用複委託?海外券商?還是買連結海外指數的台灣ETF? 如果換匯對你已不是問題了,接下來你可能還會想問:「買美股ETF,用複委託好?還是海外券商好?或者乾脆買連結海外指數的台灣ETF?」 以下將和你分享他們的優缺點,幫助你評估選擇。 👉國內券商複委託: 手續費:每次買賣手續費約0.15~0.25%左右,有些則是一筆3美元,或一股0.1美元 便利性:可選台幣或外幣扣款,資金不用匯到國外,可定期定額、自動退還預扣稅,缺點是沒有股息再投入 適合族群:適合長期、低頻交易 👉海外券商: 手續費:電匯手續費至少800~1,000元,但買賣不需要額外手續費 便利性:有股利自動再投入功能,近期某些券商也有自動退還預扣稅、定期定額功能,但要注意萬一變成遺產,可能會被家人遺忘,後續處理會比較麻煩 適合族群:適合一次匯出大筆金額、不擔心匯款到海外的人 👉購買追蹤海外指數的台灣ETF: 手續費:買賣約0.1425% (再依折數打折),比複委託便宜,但內扣費用比美股ETF貴,且追蹤成效較差 便利性:台幣扣款,台股證券戶就可以購買 適合族群:不想花時間開複委託或海外券商帳戶、想參與海外市場且不在意成效較差者 總結來說,不同開戶管道各有利弊,如果想節省內扣費用、避免追蹤誤差,建議透過「國內券商複委託」或「海外券商」購買美股ETF會更合適。近期也因投資美股開戶煩惱嗎?歡迎留言和我聊聊開戶選擇遇到的困擾!
回應 5
分享
avatar
2024年10月25日

保險業內幕分享:收入高?壓力更高?

身邊不少人都說保險業很賺,月薪百萬不是夢,聽起來保險這行好像隨便做都能富貴逼人。但實際上,這條路真有那麼好走嗎?當過保險業務的我來給大家聊聊,說不定能幫助正猶豫是否入行的鄉民們! 1. 收入確實「有機會」高,但很看運氣和客源 老實說,保險這行的薪水浮動真的大,剛入行時業績爆棚,年薪幾百萬的人確實有,但這樣的例子不是普遍現象。大多數人進來一年可能連12萬都不到,因為收入靠佣金,前幾個月有業績,後幾個月卻可能空窗,月入零元也是常態。最慘的是,賺了錢也不能全放口袋,因為一旦客戶退保,佣金還得吐回去。 2. 拉保險是門高壓「銷售」工作 保險公司對業務員的銷售要求超級高,每個月業績指標不達標,可能直接被「關懷」或者遭「輔導」,真要被淘汰公司也不會手軟。這種壓力下,有些業務員就不得不去找親友或家人幫忙下單,甚至自己掏錢買保單,搞到全家一起背上高額保費壓力。 3. 價值觀的轉變和消費習慣的改變 剛進保險業的新人往往會被「收入自由」的說法鼓舞,不知不覺間價值觀慢慢開始變異。很多同事開始炫耀高檔餐廳、名牌包包、豪車,說這是「為了交際」,不花錢就好像跟不上這行業的「時尚」。久而久之,一個月賺十幾萬,花的卻比賺的還快,收入再高也難以應付。 4. 人際關係慢慢變質 保險業務員的工作難免會找親友當初期客戶,但若銷售方式過度,或客戶感覺被「洗腦」,朋友之間的距離會逐漸拉開。久了才發現,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,有的甚至直接拒絕聯絡。即使堅持「良心銷售」,業務工作本身的壓力也讓人有時想逃離這個圈子。 5. 沒底薪的坑與「養業績」的心酸 保險業有些公司是沒底薪的,業務員必須靠業績來維持生活。尤其那些底薪和業績掛鉤的制度,即便有些保險公司說有底薪,但那得達到超高的銷售標準才拿得到,根本不像表面聽起來那麼美。當月沒開單,下個月日子就難過,這種收入波動讓人心裡壓力山大。 6. 銷售話術 vs. 誠信問題 某些公司或長官在培訓時,會特別強調話術技巧,如何「說服」客戶加入保單,但有時候話術聽多了,感覺這一行已經變得像在賣夢想。那種「買保險就當存錢」或「終身險有雙重保障」的說辭,真的是典型的話術。久了會發現,其實很多業務員自己也被公司洗腦,深信這些話術。 保險這行到底適不適合? 對於喜愛挑戰、追求高收入而能承受高壓的朋友,保險業或許是一條機會之路。但如果對穩定生活有需求,或重視與朋友、家人長久的情感,建議三思而行。畢竟保險這行收入有「自由」,但這個「自由」隨時可能變成高壓、失衡的生活。 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想入行的鄉民們冷靜評估,選擇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!
回應 2
分享
avatar
2024年10月11日
回應 2
分享
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