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witch 2 要來啦,鴻準飛起來!任天堂的 Switch 2 消息一出,市場超有感! 鴻準 (2354) 股價早盤直接開高到 84.6 元,一路衝到 89.3 元,進逼漲停,現在暫報 88.5 元,漲超過 8%! 交易量也爆表,超過 11 萬張餒。 鴻準靠遊戲機收入佔大頭,明年 Switch 2 拉貨週期一開,業績感覺有機會直接升級進化。 手上還留著鴻準的,今天是不是在偷笑🤣
華航、台灣虎航營收雙創新高!航海王們準備起航了嗎?看到華航跟台灣虎航的10月營收都創下新高,整個覺得心癢癢的啊?尤其是華航,客運收入都破千億了,感覺復甦力道超強! 華航這次歐洲航線表現亮眼,日韓航線也超熱門,再加上ITF旅展的加持,營收前景一片看好。不過,貨運的部分也是不容小覷,Q4傳統貨運旺季加上電商的帶動,讓貨運收入也創下新高。 台灣虎航這邊也不遑多讓,11月還要開航宮崎,感覺營運越來越穩健。而且,上市前公開承銷的競拍也即將開標,潛在獲利空間不小,不少鄉民應該都在摩拳擦掌了吧? 那麼,各位航海王們,你們對華航跟台灣虎航的後市看法如何呢?
年近半百才體悟!財富自由真諦不在數字再過幾年就知天命了,回想這些年在股海浮沉,也算是小有斬獲。最近心境有點改變,覺得財富自由不應該只是帳戶數字,更重要的是能夠掌握自己的時間和生活! 前陣子研究 被動收入,發現很多前輩靠著ETF投資組合達成財務目標,每年穩穩領股息,根本不用看盤,時間也自由! 我自己是蠻看好VOO、QQQ這類追蹤美國市場的ETF,分散風險又能參與科技成長。當然每個人風險承受度不同,還是要做功課選擇適合自己的標的啦! 不知道各位對於財富自由有什麼看法?都怎麼規劃被動收入呢?歡迎分享交流一下!
保險業內幕分享:收入高?壓力更高?身邊不少人都說保險業很賺,月薪百萬不是夢,聽起來保險這行好像隨便做都能富貴逼人。但實際上,這條路真有那麼好走嗎?當過保險業務的我來給大家聊聊,說不定能幫助正猶豫是否入行的鄉民們! 1. 收入確實「有機會」高,但很看運氣和客源 老實說,保險這行的薪水浮動真的大,剛入行時業績爆棚,年薪幾百萬的人確實有,但這樣的例子不是普遍現象。大多數人進來一年可能連12萬都不到,因為收入靠佣金,前幾個月有業績,後幾個月卻可能空窗,月入零元也是常態。最慘的是,賺了錢也不能全放口袋,因為一旦客戶退保,佣金還得吐回去。 2. 拉保險是門高壓「銷售」工作 保險公司對業務員的銷售要求超級高,每個月業績指標不達標,可能直接被「關懷」或者遭「輔導」,真要被淘汰公司也不會手軟。這種壓力下,有些業務員就不得不去找親友或家人幫忙下單,甚至自己掏錢買保單,搞到全家一起背上高額保費壓力。 3. 價值觀的轉變和消費習慣的改變 剛進保險業的新人往往會被「收入自由」的說法鼓舞,不知不覺間價值觀慢慢開始變異。很多同事開始炫耀高檔餐廳、名牌包包、豪車,說這是「為了交際」,不花錢就好像跟不上這行業的「時尚」。久而久之,一個月賺十幾萬,花的卻比賺的還快,收入再高也難以應付。 4. 人際關係慢慢變質 保險業務員的工作難免會找親友當初期客戶,但若銷售方式過度,或客戶感覺被「洗腦」,朋友之間的距離會逐漸拉開。久了才發現,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,有的甚至直接拒絕聯絡。即使堅持「良心銷售」,業務工作本身的壓力也讓人有時想逃離這個圈子。 5. 沒底薪的坑與「養業績」的心酸 保險業有些公司是沒底薪的,業務員必須靠業績來維持生活。尤其那些底薪和業績掛鉤的制度,即便有些保險公司說有底薪,但那得達到超高的銷售標準才拿得到,根本不像表面聽起來那麼美。當月沒開單,下個月日子就難過,這種收入波動讓人心裡壓力山大。 6. 銷售話術 vs. 誠信問題 某些公司或長官在培訓時,會特別強調話術技巧,如何「說服」客戶加入保單,但有時候話術聽多了,感覺這一行已經變得像在賣夢想。那種「買保險就當存錢」或「終身險有雙重保障」的說辭,真的是典型的話術。久了會發現,其實很多業務員自己也被公司洗腦,深信這些話術。 保險這行到底適不適合? 對於喜愛挑戰、追求高收入而能承受高壓的朋友,保險業或許是一條機會之路。但如果對穩定生活有需求,或重視與朋友、家人長久的情感,建議三思而行。畢竟保險這行收入有「自由」,但這個「自由」隨時可能變成高壓、失衡的生活。 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想入行的鄉民們冷靜評估,選擇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!
在超商工作的我,如何透過投資讓薪水「加薪」?大家好,我是一名在台灣便利商店工作七年的員工,平時的工作內容繁瑣而高壓,從排貨、收銀、打掃到處理顧客需求,沒有一刻是輕鬆的。我從最初的2.6萬月薪,一路努力到現在的3.5萬,但說真的,薪資成長的幅度並不大,且工時長、工作負擔重。這樣的情況,讓我開始思考,難道我的收入永遠都會這麼固定嗎?是否有其他辦法可以增加我的收入? 在幾年內,雖然我無法在工作上獲得更多的加薪機會,但我找到了另一個方法來「幫自己加薪」——投資理財。 職場的現實與理財的啟發 便利商店的工作性質使我無法輕易換跑道,但我也不想就此放棄追求更好的生活。於是,我開始研究理財,希望用有限的薪水尋找增加收入的機會。我發現,雖然薪資有限,但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,仍然可以逐步累積財富,並讓資產持續增值。 我的投資旅程 以下是我在過去幾年累積下來的一些心得,這些策略不僅幫助我增加了被動收入,也讓我在職場外看見了財務自由的可能。 定期定額投資ETF 身為一名薪資固定的上班族,我選擇了定期定額投資台灣的高股息ETF。0056(元大台灣高股息)是我最早接觸的標的,因為它擁有穩定的股息收益,適合像我這樣不想承擔太大風險的投資者。每個月我會固定從薪水中撥出一部分投入這個ETF,雖然開始時數額不大,但隨著時間推移,我開始看到資本增值和股息帶來的穩定回報。 投資美股擴大版圖 除了台股ETF,我也嘗試進入美股市場,畢竟全球市場的多元化可以幫助我分散風險。我選擇了VOO這支追蹤標普500指數的ETF,原因很簡單,這個ETF包含了許多全球知名企業,增長潛力可觀。同樣是定期定額,我將每月省下來的錢逐步投入,讓我在不過度冒險的情況下參與全球經濟的成長。 活用股息再投資策略 一開始領到股息時,我總是拿來補貼日常開銷,但漸漸地我學會了將股息再投入市場。這個簡單的策略幫助我的資產不斷滾動增長。因為股息再投資後,下一次的股息會基於更大的資本而增加,這種「滾雪球」效應讓我逐步累積更多的財富。 投資的成果:我的薪水「被動加薪」 透過這幾年的努力,我發現,雖然在超商的工作環境中,我無法輕易獲得薪資調整,但每年領到的股息和投資收益,已經相當於「額外的薪水」。這筆收入不需要我額外投入時間,只需每月固定的理財規劃。我從最初的「錢少、工作辛苦」的心態,逐步轉變為「錢少但能夠自主加薪」。 當然,投資理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需要耐心和紀律,但對於像我這樣的上班族來說,它確實提供了一條跳脫薪水枷鎖的道路。 給同為上班族的你們的建議 如果你和我一樣,薪資增長有限、工作辛苦,我鼓勵你開始學習理財。即便一開始金額不大,透過定期定額投資,時間會成為你最大的盟友,讓你的資產隨著市場成長而壯大。不要被現狀束縛,透過投資為自己創造財務上的「加薪」,你也能逐步實現更自由的生活。 最後,我想說,便利商店的工作雖然辛苦,但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規劃,理財就是其中一條路。只要努力規劃,透過時間的積累,財務自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 讓我們一起努力,為自己的未來加薪吧!✨
投資新手媽媽的心路歷程:股利就是最好的奶粉錢大家好~我目前是一位全職媽媽,家裡有一位剛滿一歲的小王子,生活充滿了笑聲和淚水(有時候是一起來的 帶小孩的生活甜蜜又忙碌,但說真的,開銷是很驚人的...什麼尿布奶粉還有各種早教玩具,花錢的速度比我以為的還快😮💨 我老公是在科技業上班,收入還不錯,但我總覺得光靠他一個人負擔家裡的開支,壓力會有點大。 更重要的是,我還是不想每天伸手要錢,變成那種「手心朝上」的全職媽媽,每次買東西都得看老公臉色。 再說了,等孩子上了幼稚園,我也蠻希望可以重回職場的。 我很怕到時候突然發現自己與社會脫節了,連現在的科技股是什麼都搞不清楚🤣 所以我在家帶小孩的同時,決定開始研究投資,尤其是美股的股利股,希望能建立一點自己的「小金庫」 雖然當初還在上班的時候,就有稍微碰過一點股票,但在與小孩為伍的過程中,我很多東西都忘得差不多了... 這幾個月下來,我複習了一些基本概念,甚至還開始關注一些大公司每季的股利發放,這些分紅就像每個月多了一筆「奶粉錢」,感覺真是賺到了🥳 未來無論職場路怎麼走,我都相信投資是一條能幫助我保持敏銳度和自我價值的路~ 畢竟投資未來,股利才是最好的奶粉錢!
三十年教職生涯的甘苦談:一位退休老師的真實告白各位鄉親大家好,我是一位剛退休的高中老師,近期看到不同職業領域的人都在這裡分享經驗談覺得很有趣,也看到最近很多人在討論教師這份工作,我在教育崗位上奮鬥了三十年。想分享一下我的親身經歷,希望能給想投入教育界的朋友一些參考。 收入現實面 說實在的,網路上流傳的「教師退休可得四千萬」這種說法有點太過樂觀。扣除勞健保、退撫金等必要支出,實際所得要打個折扣。而且現在的年輕老師要做滿37.5年才能領到最高額度的退休金,這跟以前的制度不太一樣。 工作時間的迷思 很多人以為教師是朝九晚四的「養生工作」,這真的是天大的誤會。以我的經驗來說: 早上七點就要到校準備,晚上常常忙到六七點才能離開 中午根本沒有真正的休息時間,都在: 處理學生的各種狀況 改作業 跟家長通電話 處理行政交辦事項 身心健康的代價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,教師這份工作其實相當耗費心力: 長期站立講課導致下背痛 持續說話造成喉嚨發炎 工作壓力大導致失眠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 我就曾經因為過度勞累,得了嚴重的胃潰瘍,不得不請病假休養。 永無止盡的備課生涯 教了三十年,每年還是要備課。原因是: 教材內容不斷更新 教學方式需要與時俱進 學生特質年年不同 必須因應新的教育政策 家庭生活的衝擊 身為老師,最大的困擾之一就是很難兼顧家庭: 經常必須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請假非常困難,孩子生病時特別困擾 寒暑假常常還要參加研習或補救教學 晚上和假日都可能接到學生或家長的電話 值得欣慰的時刻 儘管如此,這份工作還是帶給我很多感動: 看到學生們的成長與進步 收到畢業學生的感謝信 遇到以前的學生時,得知他們都過得很好 為學生解決困難時的成就感 給想當老師的建議 做好心理準備:這是一份需要高度熱忱和奉獻的工作 調適能力要強:面對各種突發狀況要沉著應對 時間管理很重要:工作量大,必須學會安排優先順序 保持學習心態:教育工作永遠在進步,要與時俱進 教師這份工作確實有它的福利保障,但背後付出的心力與時間,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。選擇這條路,要有堅定的教育熱忱,還要有強健的體魄和韌性。 願這篇分享能幫助正在考慮從事教職的朋友們做出明智的選擇。教育工作雖然辛苦,但能為下一代貢獻心力,依然是件很有意義的事。💪
30歲才覺醒,這些錢真的值得投資!身為一名對理財和投資越來越重視的人,回首過去的消費習慣,曾經也跟大家一樣,對各種優惠和促銷充滿誘惑,結果導致存款幾乎為零。現在,30歲的我決定轉變心態,朝著財富獨立的目標前進,想跟大家分享我正在實行的一些省錢與投資的方法: 定期檢視財務狀況:每月檢查收入與支出,讓自己對金錢的流動有更清晰的認識。 理性消費:在購物前,先問自己這件商品是否真的需要,或者是否能帶來長期的價值。給自己五分鐘冷靜時間,通常會降低衝動購物的慾望。 投資的智慧:把握每一筆資金的運用,將部分收入投入穩定的ETF或低風險的基金,讓錢為你工作,而不是隨意消費。 避免短期誘惑:不再追逐促銷和折扣,而是專注於那些能夠真正提升自我價值的投資,比如學習新技能或進修課程。 建立應急基金:將一部分收入存入高利率的儲蓄帳戶,以備不時之需,這樣能在未來面對突發狀況時更有底氣。 投資不僅僅是股票或房地產,還包括對自己未來的投資!你們還有哪些理財和投資的妙招?快來分享吧!💰📈
二代健保是什麼? 一分鐘輕鬆懂!最近看到很多人在討論二代健保,那二代健保是什麼呢?其實啊,二代健保就想像成是政府跟你收的一種「額外稅」。如果你除了上班領薪水之外,還有其他收入,像是投資賺的錢、租房子收的租金等等,這些錢就可能要被課二代健保。 為什麼要繳這個稅呢? 簡單來說,就是為了健保基金,讓大家都能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。 那要怎麼樣才不用繳這麼多? 這問題問得好!不過,完全不用繳是不太可能的。但你可以試試看: 分散收入: 把錢分成小份,這樣每一份就不容易超過要繳稅的門檻了。 找專業人士諮詢: 會計師或理財顧問都可以給你更專業的建議。 善用節稅工具: 有時候,善用一些節稅工具,也能幫你省下一筆錢。 聽起來還是有點複雜? 別擔心,這些事情本來就比較麻煩。但你只要記住,找個專業的人幫你處理,通常會省下你很多時間和麻煩。 所以, 二代健保雖然有點煩人,但它也是我們社會的一部份。只要我們多了解一點,就能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財務。 是不是聽得更清楚了呢? 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,都可以繼續問我喔!
[閒聊] 被動收入有哪些?說到我人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能躺著賺錢?誰不想啊!不過被動收入可不是真的躺著就能賺大錢。它比較像是你種了一棵搖錢樹,一開始要澆水、施肥、除草,等它長大後,就會自動結出果實。 好奇大家有自己增加被動收入的方法嗎?? 目前我能想到的被動收入增加方式有: 當網紅: 只要你有才華或有趣的點子,就能在網路上吸引一大票粉絲,然後透過業配、賣周邊商品來賺錢。 當房東: 買房出租,雖然要花一筆大錢,但租金收入很穩定,而且房價還有可能漲。 當股神: 股票、基金、ETF,這些都是能幫你錢滾錢的工具,但記得要做好功課,不要亂買一通。 當作家: 寫書、寫部落格、賣電子書,只要你的作品夠好,就能持續帶來收入。 還有甚麼有趣的增加收入方法嗎? 歡迎分享、大家一起賺大錢!!
群創減資後火力全開鎖漲停!你上車了嗎?群創今天恢復交易直接噴爆!減資後以15.15元重新掛牌,結果開盤就跳空漲停鎖死在16.65元,排隊單量一堆,根本搶不到,成交量直接衝到個股第二名,看來大家都在關注這波啊! 不得不說,這次群創把南科4廠賣給台積電真的是神操作,147億的處分收入直接入袋,難怪股價這麼強勢。雖然說只是一次性收入,但這筆錢運用得好,說不定能為公司帶來新的轉機。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群創後續發展,有人看好這波漲勢會延續,也有人觀望後續營運狀況。你怎麼看這次群創的表現?會想趁現在上車嗎?
明年所得稅門檻曝光!?單身年賺62.6萬不用繳稅,賺爛了?明年的所得稅門檻一出來,單身的朋友們有福啦!年收入不到62.6萬,根本不用繳稅啊!政府這是體貼單身族的默默福利嗎?感覺連天公伯都在替大家加油打氣,祝福你們荷包平安無事。 根據官方的數據,2022年台灣有817.1萬名受僱者,結果中位數薪資才51.8萬,也就是說,有一半以上的上班族根本沒到這個門檻。平均薪資69.3萬聽起來挺不錯,但也就是科技業和製造業的高薪族在拉抬數字,普通人嘛,能免稅就是最好的福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