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noo(GOEV):電動車新秀還是股市過山車?最近看到一家很酷的電動車相關公司Canoo (GOEV) 這家公司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個模組化的電動車平臺,專注於商業車隊、政府機構和軍事客戶。 但Canoo的股價最近像過山車一樣波動超可怕欸,有人也在研究這家知道原因的嗎😵💫
戒嚴風波韓幣狂貶+韓股大跌,現在該跑還是撿便宜?還記得韓國前天的三小時戒嚴嗎 簡直是傻爆眼,尹先生到底是總統還是個政治實況主播啊 先不管這場政治鬧劇了,我想問的是,現在韓國股市和韓幣都大跌,投資方面有什麼操作建議呀 先在真的低到一個不行,到底該跑還是撿咧
eBay 宣布禁售私人電動車!購買渠道-1在電動自行車越來越流行的今天,eBay 宣布將從10月31日起禁售私人電動自行車及其電池,只允許合格的商業賣家出售。這一政策是出於對電池火災的擔憂,特別是在英國,相關事件數量驚人地上升! 據倫敦消防局數據顯示,今年該地區已發生155起電動自行車火災,較去年增加了78%。不幸的是,這些火災已造成數名受害者,讓人們對電動自行車的電池安全問題引發重視。🚨 eBay的發言人強調,企業消費者安全是他們的首要任務,並將對賣家的產品進行審核,確保其具備安全標誌。消費者安全機構強烈支持這一禁售政策,但呼籲更多法律來加強電動自行車的安全監管。 這一新規或將重塑電動自行車市場的交易方式,雖然部分消費者可能感到不滿,但提升產品的整體安全標準是長期利益所在。未來,消費者在選擇電動自行車時,還是要提高警覺,避免使用劣質產品!✨
投資新手媽媽的心路歷程:股利就是最好的奶粉錢大家好~我目前是一位全職媽媽,家裡有一位剛滿一歲的小王子,生活充滿了笑聲和淚水(有時候是一起來的 帶小孩的生活甜蜜又忙碌,但說真的,開銷是很驚人的...什麼尿布奶粉還有各種早教玩具,花錢的速度比我以為的還快😮💨 我老公是在科技業上班,收入還不錯,但我總覺得光靠他一個人負擔家裡的開支,壓力會有點大。 更重要的是,我還是不想每天伸手要錢,變成那種「手心朝上」的全職媽媽,每次買東西都得看老公臉色。 再說了,等孩子上了幼稚園,我也蠻希望可以重回職場的。 我很怕到時候突然發現自己與社會脫節了,連現在的科技股是什麼都搞不清楚🤣 所以我在家帶小孩的同時,決定開始研究投資,尤其是美股的股利股,希望能建立一點自己的「小金庫」 雖然當初還在上班的時候,就有稍微碰過一點股票,但在與小孩為伍的過程中,我很多東西都忘得差不多了... 這幾個月下來,我複習了一些基本概念,甚至還開始關注一些大公司每季的股利發放,這些分紅就像每個月多了一筆「奶粉錢」,感覺真是賺到了🥳 未來無論職場路怎麼走,我都相信投資是一條能幫助我保持敏銳度和自我價值的路~ 畢竟投資未來,股利才是最好的奶粉錢!
Vanguard 系列 ETF 持有台股破 500!最新的全球 ETF 大調查出爐,這次最大的亮點就是 Vanguard 系列 ETF 對台股的持有量居然突破了 500 支!😱 是的,你沒聽錯,不是 50 也不是 5,而是超過 500 支! 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啦?FTSE All Cap Index 中的台股才 499 支,Vanguard 怎麼比指數本身還持有更多呢? 更誇張的是,不僅僅是一支 ETF 超標而已,連 VWO(新興市場 ETF)、VXUS(全世界除美股外 ETF)、VT(全球全市場 ETF)這幾個 Vanguard 大咖都跑去「超標超速」了!這些 ETF 的台股持股量分別來到 521、521 和 520 支。難不成他們已經開始收集下市公司當紀念品了嗎?還是說要幫那些賣不掉的股票找個安身之所?😂 話說回來,外國人真的是比我們自己還愛台灣公司,對台股的忠誠度不比國粉低啊!從這次持股的變化來看,似乎也顯示出台股在全球市場中還是頗具吸引力的。只不過我們這些小股民看到這些指數型 ETF 瘋狂增持,心裡難免有點五味雜陳。 不過,這也再一次凸顯了台灣市場市值加權 ETF 的缺乏。像台灣自己最愛的 006204(永豐台灣加權指數 ETF)目前持股才剛突破 241 支,還沒能全面覆蓋所有台股,搞得大家如果想投資全市場的台股還得找外國的 ETF。這樣下去,台股可能真的要被外資「外包」了~ 希望接下來這些 ETF 的管理公司能保持穩健經營,也給我們這些小股民們一點信心,別再搞什麼突然減持或調整的花招了😓
奈米戶投資日股,怎麼做才划算?最近想買幾檔日股,但美股ADR都是OTC,用嘉信交易手續費6.95鎂,對奈米戶來說有點傷。 台灣複委託選擇好像也不多,直接開日本券商感覺很麻煩,有沒有過來人分享經驗? 目前考慮的有: 1. IB:手續費似乎比較低,但不太熟悉操作介面和費用計算。 2.台灣複委託:有沒有推薦的券商,手續費可以談到比較優惠? 3.繼續用嘉信買OTC ADR: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降低手續費的影響? 另外,很多人推薦日本REITs,購買方式跟股票一樣嗎?還是台灣有管道可以直接買? 匯率也是個問題,最近日幣貶值,該怎麼樣才能降低匯損風險? 希望各位前輩能分享一下經驗和建議! 🙏
ARK7 這類型的美國房地產投資平台風險?之前滑到一個叫 ARK7 的美國房地產投資平台,主打用小資金就能投資美國房地產,網站上那些物件的圖表看起來是長期向上的沒錯啦,加上號稱有 4~5% 租金收益,感覺好像很不錯? 但說真的,這種模式跟買 REITs ETF 差在哪裡? 自己選物件感覺風險很大,萬一挑到雷屋不就 GG 了? 而且網站上資訊感覺也有限,像是持有結構、管理成本、交易成本、流動性、稅賦這些都沒講清楚,會不會有什麼隱藏的風險? 有沒有鄉民實際投資過 ARK7 或類似平台,可以分享一下經驗和心得?現在美國房市感覺不太穩,這種平台真的有搞頭嗎?還是乾脆乖乖買 REITs 或短期國庫券就好?
FT Debit卡提款行為異常?! 也太麻煩之前選FT就是看上Debit卡方便,不用每次都電匯回台灣,我自己也很常在國外ATM領錢,有次只領150美卻收到警示信件告知提款行為異常,雖然FT客服最後有處理,但感覺這種事很麻煩欸。 現在FT客服還說這卡不建議日常使用,只適合緊急狀況???我開始猶豫要不要換券商了。 我自己也在用IB,雖然介面難用,但出金真的蠻乾脆的。加上現在很多海外銀行可以開戶,用當地貨幣轉帳到IB也很方便,幾乎等於國內轉帳,讓我更傾向IB了。 想問問大家,你們都怎麼處理海外資金提領?會因為這次的事件考慮換券商或開海外帳戶嗎?
想問問 Altria (MO) 這檔美股適不適合現在進場?最近在研究Altria (MO) 這檔股票,畢竟是老牌的菸草公司,感覺相對穩定。 雖然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健康,傳統香菸銷量下滑是趨勢,但 Altria 也有投資像 IQOS 那種加熱菸草產品,感覺算是有在轉型? 我自己是比較保守型的投資人,主要還是希望求穩,想問問版上各位大大對 Altria (MO) 長期投資的看法?現在進場會不會太晚?還是有其他更推薦的標的?
PLUG這檔氫能股真的有搞頭嗎?大摩喊漲162%是來亂的?最近在看PLUG這檔氫能股,大摩還喊目標價38美元,說什麼氫能市場規模上看3兆美元,PLUG的燃料電池堆高機又是市場領先,潛力無窮! 老實說,我對氫能一直抱持懷疑態度,之前尼古拉事件還歷歷在目,一堆人說氫能是未來趨勢,結果根本是場騙局。 PLUG雖然不像尼古拉那樣搞假數據,但目前營收還是負的,氫能要普及感覺還需要很長時間,成本、安全性、基礎設施都是問題。 不過,拜登政府好像很重視綠能產業,氫能又是其中一環,會不會真的像大摩預測的那樣,PLUG未來真的會起飛? 想聽聽各位對PLUG的看法,這檔股票真的值得投資嗎?還是只是炒作題材,等泡沫破滅就會被打回原形?
美股圈存到底怎麼回事?國泰證券新手求解!小弟我最近想跨足美股市場,但被圈存機制搞得一頭霧水。 我用的是國泰證券,之前都只買台股,對美股的交易機制不太熟悉。一直以為圈存就是晚上八點會自動退回,然後白天要買就再圈一次。 結果我今天想買美股的時候,下午下單時系統顯示的可用餘額還夠,但我實際下單時卻顯示圈存不足。這到底是什麼情況? 而且我發現,有時圈存的錢好像會卡在系統裡,明明已經下單買進了,但錢卻還沒扣掉。 想請問各位有經驗的大大們,美股的圈存機制到底是如何運作的?是不是有什麼地方我搞錯了? 另外,想請問一下,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圈存不足的問題?或是說,有沒有推薦的券商,他們的圈存機制比較人性化? 小弟我新手一個,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,謝謝!
台股ETF vs 美股ETF 長期投資要選誰?最近看到有人在討論台股ETF vs 美股ETF,用近幾年的數據回測,發現0050、00757報酬率勝過VTI、QQQ。不可否認,台股這幾年表現確實強勢,但投資不能只看短期,更何況台股ETF集中度高,波動風險也相對較大。長期來看,美股市場廣度和深度都更勝一籌,加上美元資產的配置考量,我個人還是傾向分散投資,以美股ETF為主。大家怎麼看呢?
嘉信中文客服經驗分享&小撇步最近剛好在研究美股,想說開個嘉信帳戶來玩玩,結果遇到一些問題想問問中文客服,上網爬了一下文,發現蠻多人都有類似經驗,這邊分享一下也順便問問大家有沒有其他解法: 美國國定假日中文客服會休息!(之前沒注意到,白白浪費了一通電話錢XD 台灣地區可以直接打 00801136758,不用撥美國那隻,省點國際電話費也是好事。 有些人說台灣這支客服是中國人,會需要先回答一串驗證問題,感覺有點麻煩,不知道有沒有比較快的方法? 另外也看到有人說直接線上登入帳號問美國客服比較快?有沒有鄉民試過這個方法? 我自己是還沒試過線上問美國客服啦,英文還沒有好到可以跟客服暢聊的程度QQ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推薦的管道或方法可以快速聯絡到嘉信真人客服?
分析師證照有夠水,到底誰才是真的股神?各位股神好,小弟我最近在看一些財經節目,越看越覺得分析師這個職業好像沒什麼門檻。 先不說那些整天叫你買進賣出的投顧老師,就連拿證照的分析師,好像也沒多厲害。 這個證券分析人員的證照,聽說只要有一年的相關工作經驗,然後考過幾科選擇題就拿到了。 考試內容到底有多難? 聽說很多題目都從題庫出,感覺只要肯花時間背,考個幾次一定能過。 相較之下,像 CFA 這種證照才真的難考,但考這麼多,對我們選股真的有幫助嗎? 說穿了,看分析師的報告,就跟看報紙差不多吧? 他們只是挑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資訊講給你聽而已。 到底是什麼魔力,讓這麼多人願意花錢聽分析師的建議?
英業達玩元宇宙,到底能不能賺錢?這個問題,相信不少投資人都很好奇吧! 簡單來說,英業達這家老牌電子大廠,現在也跳進了元宇宙這股熱潮。他們不只做硬體,還自己打造了一個叫做「虛實元邦」的元宇宙平台,感覺有點像蓋了一座虛擬城市。 為什麼英業達這麼有信心? 老經驗: 畢竟是電子業的老大哥,在技術和製造上有一套。 產品多元: 從手機到伺服器,什麼都做,把元宇宙的技術融入這些產品就更容易。 生態系: 英業達想把自己的元宇宙平台打造成一個大家庭,讓更多人來玩。 但這中間也有一些挑戰: 競爭激烈: 元宇宙這塊大餅,大家都想分一杯羹,競爭超激烈。 技術門檻高: 要做出一個逼真的元宇宙,技術難度很高。 市場不確定: 元宇宙現在還是一個新興市場,很多東西都還在摸索。 大家覺得英業達的元宇宙計畫可行嗎?
0050 換 00922 還是 00923 好?原本都是存 0050,到現在已經存了 20 張左右了,但 0050 的手續費高殖利率又越來越低,最近有在想要把 0050 慢慢轉投 006208 還有其他標的。 6208 的另一檔標的想要選市值型 ETF 長期存不會賣出,除非損益夠高。目前有考慮 00922 或 00923,想請問大家有什麼建議? 我的想法是: ◦ 00923:ESG 評級高,成分股集中在半導體,感覺比較符合未來的趨勢。 ◦ 00922:管理費比較低,成分股也蠻強的。 兩檔我都蠻喜歡的,但不知道要選哪一檔比較好。 小弟我主要是想長期投資,不太會頻繁交易。希望大家能給點建議,謝謝!
科技業風吹草動,房市真的還適合投資嗎?最近看到一堆科技業裁員、放無薪假的新聞,心裡毛毛的。雖然說台積電GG還是喊缺人,但其他家好像就沒那麼樂觀了。 以前大家都說房地產最保值,現在想想好像也不一定? 首先,現在房貸利率一直升,隨便都破2%,對比前幾年根本超貴。而且聽說央行還要繼續升息,以後買房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。 再來,科技業是台灣經濟火車頭,現在科技業景氣開始反轉,會不會影響到整體經濟,然後房價就跟著下跌? 雖然說現在蛋還是很貴,感覺通膨也沒那麼快結束,但長期來看真的很難說。 最後,現在房價已經被炒到一個很高的位置,很多年輕人根本買不起。如果真的發生什麼事情,像是經濟衰退、股市崩盤之類的,是不是就會有一堆人拋售房子,到時候房價不就… 小弟是真心覺得現在買房要很小心,千萬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。與其把錢全部砸在房子上,不如考慮分散風險,投資一些比較穩健的標的,像是美國公債、ETF之類的。 以上只是小弟個人的一些淺見,歡迎各位大大分享自己的看法,一起討論討論!
保險業內幕分享:收入高?壓力更高?身邊不少人都說保險業很賺,月薪百萬不是夢,聽起來保險這行好像隨便做都能富貴逼人。但實際上,這條路真有那麼好走嗎?當過保險業務的我來給大家聊聊,說不定能幫助正猶豫是否入行的鄉民們! 1. 收入確實「有機會」高,但很看運氣和客源 老實說,保險這行的薪水浮動真的大,剛入行時業績爆棚,年薪幾百萬的人確實有,但這樣的例子不是普遍現象。大多數人進來一年可能連12萬都不到,因為收入靠佣金,前幾個月有業績,後幾個月卻可能空窗,月入零元也是常態。最慘的是,賺了錢也不能全放口袋,因為一旦客戶退保,佣金還得吐回去。 2. 拉保險是門高壓「銷售」工作 保險公司對業務員的銷售要求超級高,每個月業績指標不達標,可能直接被「關懷」或者遭「輔導」,真要被淘汰公司也不會手軟。這種壓力下,有些業務員就不得不去找親友或家人幫忙下單,甚至自己掏錢買保單,搞到全家一起背上高額保費壓力。 3. 價值觀的轉變和消費習慣的改變 剛進保險業的新人往往會被「收入自由」的說法鼓舞,不知不覺間價值觀慢慢開始變異。很多同事開始炫耀高檔餐廳、名牌包包、豪車,說這是「為了交際」,不花錢就好像跟不上這行業的「時尚」。久而久之,一個月賺十幾萬,花的卻比賺的還快,收入再高也難以應付。 4. 人際關係慢慢變質 保險業務員的工作難免會找親友當初期客戶,但若銷售方式過度,或客戶感覺被「洗腦」,朋友之間的距離會逐漸拉開。久了才發現,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,有的甚至直接拒絕聯絡。即使堅持「良心銷售」,業務工作本身的壓力也讓人有時想逃離這個圈子。 5. 沒底薪的坑與「養業績」的心酸 保險業有些公司是沒底薪的,業務員必須靠業績來維持生活。尤其那些底薪和業績掛鉤的制度,即便有些保險公司說有底薪,但那得達到超高的銷售標準才拿得到,根本不像表面聽起來那麼美。當月沒開單,下個月日子就難過,這種收入波動讓人心裡壓力山大。 6. 銷售話術 vs. 誠信問題 某些公司或長官在培訓時,會特別強調話術技巧,如何「說服」客戶加入保單,但有時候話術聽多了,感覺這一行已經變得像在賣夢想。那種「買保險就當存錢」或「終身險有雙重保障」的說辭,真的是典型的話術。久了會發現,其實很多業務員自己也被公司洗腦,深信這些話術。 保險這行到底適不適合? 對於喜愛挑戰、追求高收入而能承受高壓的朋友,保險業或許是一條機會之路。但如果對穩定生活有需求,或重視與朋友、家人長久的情感,建議三思而行。畢竟保險這行收入有「自由」,但這個「自由」隨時可能變成高壓、失衡的生活。 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想入行的鄉民們冷靜評估,選擇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!
工廠自動化浪潮席捲全球,機器人技術蓬勃發展!新漢旗下的創博將在韓國RobotWorld 2024展出三大創新方案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精彩亮點吧! 1️⃣ 機器人動態安全控制:創博的SCB100–SIL2安全機器人控制器,結合德國Sysgo的PikeOS安全作業系統,提供最高安全等級的人機協作空間,讓工業環境更安全! 2️⃣ AI視覺應用:展示基於NVIDIA Jetson Orin NX的Coeus 3801T邊緣AI控制器,具備即時物體識別與追蹤能力,透過機器人強調環保與生產效率。🌱 3️⃣ 機器人模組化應用:創博提供無縫整合的完整解決方案,大幅縮短開發時間,助力智慧自動化場景的推動!🚀 隨着全球對機器人需求的激增,創博將為未來智慧製造開創無限可能!
Meta員工濫用每日$25餐券裁減超過21,000名員工最近,社交媒體巨頭Meta因員工濫用每日$25餐券,引發熱議!在洛杉磯,約二十名員工因購買非食品類商品如牙膏和化妝品而被開除,真是讓人震驚! 這項餐券原本是為了促進員工用餐,但卻被濫用至此。Meta CEO馬克·祖克柏表示,這一事件反映了公司正面臨重組壓力與裁員潮,之前已裁減超過21,000名員工。 看完只覺得這也太扯了吧!$25餐券拿去買牙膏化妝品?這些人根本是把公司當提款機!難怪Meta要裁員,這種員工留著也是個累贅! 馬克祖克柏不是說公司要重組嗎?我覺得直接把這些人列入重組對象才對! 公司福利不是拿來這樣浪費的,一點都不尊重公司的資源!
智原3035 也跌太多了吧!最近智原這檔有點跌得莫名其妙,大家覺得是怎麼回事啊? 不到20天股價從3溜滑梯到2字頭... 是AI風潮退燒了嗎? 還是說智原自己有什麼內部問題? 智原跟其他做AI晶片的公司比起來,有什麼特別厲害的地方? 還是說其實大家差不多? AI這塊大餅,感覺有點吃不下了,大家覺得呢? 還是說還有新的成長機會? 現在買智原會不會太早或太晚? 有沒有老手可以分享一下看法?
除了三星,韓國還有什麼好標的?最近看到兆豐複委託可以買韓股,讓我想到之前看新聞韓國股市好像蠻有潛力的。 我自己是都有在定時定額美股,但想說分散風險,是不是可以也來研究看看韓股? 大家除了三星以外,還有在關注哪些韓國公司嗎? 感覺韓國娛樂產業蠻強的,有沒有人投資韓娛股票可以分享一下? 希望大家可以集思廣益,讓我這個韓股新手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!
複委託上手券商倒閉風險,你真的了解嗎?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SVB事件: 2023年3月10日,在遭遇擠兌之後,矽谷銀行宣布倒閉,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第二大的銀行倒閉案,同時也是美國史上第三大銀行倒閉案。 從事件開始後,我就在研究複委託的潛在風險,結果發現一個很多人都沒注意到的問題: 上手券商倒閉時,SIPC保障可能不如預期! 先來看看一般海外券商和複委託券商的倒閉保障機制: 海外券商:受SIPC保護,個人帳戶最高可獲賠50萬美元。 台灣複委託券商:受金管會監管,但問題是,台灣券商的資本額比起國際級券商簡直小巫見大巫。 那如果今天是複委託的上手券商倒閉了呢? 重點來了,根據美國SIPC官網的說明,複委託客戶的股票是登記在台灣券商名下,對他們來說,台灣券商只是一個「單一客戶」。 也就是說,所有使用同一家台灣券商複委託的投資人,在上手券商那邊只有一個帳戶,要共享50萬美元的SIPC保障! 雖然複委託操作方便,但SIPC保障的潛在風險,對長期投資人來說還是挺可怕的。 分享一些討論點: * 大家認為複委託的SIPC保障問題嚴重嗎? * 台灣券商是否應該公開上手券商資訊,提高透明度? * 金管會是否應該推動更完善的複委託保障制度? 希望可以集思廣益,更了解複委託的風險,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!
奈米戶投資日股,怎麼做才划算?最近想買幾檔日股,但美股ADR都是OTC,用嘉信交易手續費6.95鎂,對奈米戶來說有點傷。 台灣複委託選擇好像也不多,直接開日本券商感覺很麻煩,有沒有過來人分享經驗? 目前考慮的有: 1. IB:手續費似乎比較低,但不太熟悉操作介面和費用計算。 2.台灣複委託:有沒有推薦的券商,手續費可以談到比較優惠? 3.繼續用嘉信買OTC ADR: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降低手續費的影響? 另外,很多人推薦日本REITs,購買方式跟股票一樣嗎?還是台灣有管道可以直接買? 匯率也是個問題,最近日幣貶值,該怎麼樣才能降低匯損風險? 希望各位前輩能分享一下經驗和建議! 🙏
技術分析新手求推薦!這幾本到底哪本好?各位好 小弟最近想好好研究一下技術分析,想找本系統性的書籍來看。 爬了一下文,看到大家推薦的書好多,像是什麼「XXX技術分析全攻略」、「YYY圖解K線」之類的。 想請問一下各位前輩,你們覺得哪一本書比較適合新手入門? 我現在看網路文章或YT影片,常常會看到很多名詞,看得霧煞煞的,想找本系統性的書籍來打好基礎。 麻煩各位大神推薦一下,感激不盡!
森崴能源 6806?跟著雲豹大哥買,結果...看到大盤跌成這樣,但森崴能源卻相對抗跌,加上雲豹能源又漲了,心想著:「雲豹都漲了,森崴怎麼可能沒事?」 結果...買進之後,股價就一路往下滑,真是笑死人了! 不過,我之前做過森崴能源,知道這檔股性都蠻強的,常常會出現長上影線的情況。 現在整個市場都在看空,資金是不是會開始轉向綠能相關的股票呢? 想請問大家,你們覺得森崴能源現在這個狀況怎麼看?還有機會翻身嗎?
AI 機器人爆紅!工業電腦概念股要起飛了嗎?最近AI跟機器人話題超熱,感覺整個科技圈都在講這檔事! 看到新聞說工業電腦概念股也跟著漲,像是友通、其陽直接漲停,讓我這個小股民也心癢癢的。 想請問大家,工業電腦為什麼會跟著AI機器人一起漲?這波漲勢感覺來勢洶洶,你們覺得能撐多久?除了友通、其陽之外,還有沒有其他值得關注的個股? 小弟我之前有稍微關注過這個產業,但還是不太懂。想趁這個機會好好研究一下,聽聽各位大神們的意見。 說真的,AI機器人這塊感覺前景無限,但同時也充滿了不確定性。 我蠻好奇大家對這波AI熱潮的看法,是覺得會像之前的元宇宙一樣曇花一現,還是認為這是個長期趨勢?
抽股票的申請跟取消標準為何?新股抽籤的取消規則,各家券商app介面都不太一樣。有些券商在申購截止日前都可以取消,有些過了某個時間點就不給取消了。 我的做法是,如果真的不想要了,乾脆把申購款項轉走,讓他們扣不到款就好啦!反正以我們這種非洲人的體質,要抽到比登天還難,不用想太多啦! 建議大家先搞清楚申購規則再來玩,不然到時候真的抽到,結果因為沒搞清楚規則被取消資格,那就真的要哭了!
營業員真的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好賺......最近跟家人聊天,才知道原來營業員的薪水沒想像中那麼好賺。我爸就是營業員,他跟我說,現在很多客戶都只會用 APP 自己下單,然後出事了才找他們幫忙。 新手投資人常常會犯一些很基本的錯誤,像是融資買融券賣搞混、信用戶沒開就亂按、交割沒入錢等等。這些問題都要營業員來處理,真的超麻煩。更扯的是,有些客戶還要求退手續費,理由千奇百怪,搞得營業員很無奈。 我爸說以前當營業員真的很好賺,一個月加獎金破百萬都不是問題。但現在市場競爭激烈,客戶又越來越精明,營業員的收入也跟著縮水。 說真的,我覺得投資人應該要尊重營業員的工作。他們也是靠這個養家活口,如果真的需要他們的服務,給一點小費或是介紹新的客戶給他們,也是應該的。
只要定期定額有必要開美股帳戶嗎?小弟我最近想開始存美股,爬文之後發現很多人推薦Firstrade,說手續費超便宜。但我看了一下富邦證券的複委託,發現手續費也才0.25%,而且沒有最低消費,算下來好像也沒差很多。 這讓我開始懷疑,我到底有沒有必要為了省那一點點手續費,把錢匯到Firstrade去? 想請問各位大大,你們覺得定期定額買美股,用國內券商複委託夠嗎?有一定要辦海外券商嗎? 我聽說Firstrade的平台介面比較好用,而且可以買的標的也比較多,但相對的,匯款手續費跟匯率可能比較麻煩。 希望能聽聽大家的經驗,謝謝!